第(2/3)页 杜蘅摆了摆手:“请多少都没用的。” 看来活字印刷是该出场了。 换到前世的历史,这个时间点毕昇尚未出生。 传统的雕版印刷,对于报纸来说,根本是派不上用场的。 因为报纸每天的内容都不一样。 就意味着每发一份新的报纸,就要重新换一副新的雕版,成本太大了,要知雕版的工匠,一天只能刻几十个字,能刻一百字的已经算是能人了。 等雕版刻出来再印刷,报纸的新闻早就不新了,黄花菜都凉了。 因此民间小报都是手抄为主。 雕版印刷主要用于一些经典著作,比如四书五经,这些著作是不会变的,一旦雕版形成,就能一直印刷。 只要一套雕版就可以了。 当然,这一套雕版可能需要好多版面,毕竟一本著作的字数也不少,所以造价也不便宜,一般的书商根本用不起。 这也就是书籍为什么昂贵的理由之一。 “何总,派人先将报纸挂在一些书肆寄卖,也可以找人承包,将报纸分发给一些报童去卖,都行。” “报纸还要再抄吗?” “先看看销量,如果买的人多,就继续抄,反正第二期也没那么快出来。” 何解忧拱手:“好,我这就吩咐下去。” 杜蘅坐在位置上,继续想着活字印刷的事。 其实在历史上,我国的活字印刷,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,同样的原因,就是性价比不高。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,活字是由胶泥做的,而汉字有十万个,就意味着要刻十万枚的胶泥字块,跟西方的字母相比,可谓工程量浩大。 但同时,相比雕版,胶泥不易储存。 一套雕版,可能人死版还在,还能传给子孙,但胶泥多则几年,少则几个月就有可能出现损坏。 而且古代印书,一次性印的数量并不大,一是需求少,除了读书人,一般人不买书,二是地域受限制,基本只在本地卖,一本书一次印个百来本,就能卖很久。 由于印的都是经典著作,这种书属于长销书,千百年都不会换内容,所以根本就没必要使用活字印刷。 但是报纸不一样,必须使用活字。 当然,报纸的销量一定要上去,否则注定血亏。 …… 回到家中,杜蘅立即就将朱陶找来。 让他前往城外,去找一个民窑,烧窑的黏土掺杂一些胶质的药水,切成等分的块状,再找人在上面反面刻字,送入窑内烘烤,就能形成活字印刷需要的活字。 同时又把赵管家找来,让他带人前去常沙郡,那儿有个地方生产一种稀有金属,名曰连锡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