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八四章 “命皇四子靖垣即皇帝位”-《大明1805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以及直接对尽可能多的人员训话教导。

    现在,有官职在身的宗室和贵族成员,大明中央朝廷的所有从五品以上官员,以及同级别的中央军事机构军官,皇室财团和大明财团同级别掌柜们,非常罕见的齐聚一堂了。

    所有站在自己的位置前,对着台上的皇帝一起躬身行礼。

    朱简炎施施然的在宝座上坐下,环顾现场的所有官员之后挥手示意。

    典仪官大声宣布让所有人就坐。

    新大殿安排音响和放大设备,所以不需要扯着嗓子喊话了。

    今天这场朝见仪式,相当于确定迁都正式完成了,大明的朝廷正式挪到应天府新城区了。

    按照绝大部分人的理解,皇帝稍微讲几句话,这次仪式性的拜见就该结束了。

    臣子们都该回到自己的部门忙活自己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刚刚办了办公区,应该尽快适应新环境,稍尽快恢复日常的工作。

    皇帝真要讨论是什么大事,应该在文华殿召集九卿大臣、大学士们单独参与。

    朱简炎在上面坐了一会儿,却只是安静的看着下方的人群,许久都没有开口说话。

    当最前方的大臣们稍微有点疑惑的时候,朱简炎不紧不慢的从兜里掏出了一个信封。

    也不交给其他人,而是自己打开信封,从里面抽出了一张纸条。

    然后自己直接亲口宣读了纸条上的内容:

    “命皇四子靖垣即皇帝位。”

    这张纸条上只有这样非常简单的一句话,但却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句话。

    按照世祖光武皇帝留下的规矩,皇帝的传位诏书要尽可能自己亲笔写。

    要尽可能提前写好,只要感觉身体不舒服,无论大病小病,都要马上写一份。

    如果病好了之后,感觉对原有继承人还不满意,可以直接烧了重写。

    为了避免某些情况下写不出太多字,要求诏书内容要尽可能的简洁明确。

    关键是说明让谁继位就行了。

    额外的夸赞、考虑、期许、要求之类的废话都不要写。

    实际上,在原有的历史上,真正的老皇帝亲手写的传位诏书,也都非常的简单。

    基本也都是只有一句话。

    因为正常皇帝传位的时候,本人要么病重要么垂垂老矣,基本都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候。

    让他在临终时刻,还要搜肠刮肚的去写长篇大论,把自己的某个儿子夸得天花乱坠,那本来就是不科学的。

    就算是让臣子代笔,也不会让臣子慢慢写废话了,皇帝要亲眼看着他把重点写出来,让自己指定的人在自己死后当皇帝。

    绝大部分真正的所谓传位诏书,基本都不是让某个儿子“即皇帝位”,而是册封太子。

    因为皇帝本人这时候还没死。

    让指定儿子当太子,在自己死后继位,是合乎礼法的。

    绝大部分长篇大论的传位诏书,基本都是在皇帝死了之后,太后或者皇后或者大臣们,以及继位的皇帝让人后补的。

    无论老皇帝有没有真正的遗诏,通常都要在事后另外补一份。

    这份诏书是用来载入史册当档案的。

    实际上,这些也都是特例,正常情况下,皇帝是不需要在遗诏中说继位的事情。

    因为绝大部分的皇帝都是按照传统宗法制顺序继位的。

    世祖光武皇帝重建大明之后获得了无上的威望。

    在此基础上,设计了一整套的规则,来保障皇帝的绝对权威。

    彻底废除嫡长子继承制,让延续两千年的宗法制度,也完全屈服于皇权。

    皇帝指定谁当继承人,谁就是自己的继承人。

    世祖皇帝留下的的官方正面说法,不是要去选“贤”,而是要选“如朕意者”。

    因为选“贤”的话,就会有很多的标准。

    关键是会让皇帝之外的人,能够通过讨论“贤”的标准,获得干涉皇位传承的机会。

    只要有人能在皇帝的人选上说话,就可能获得对新皇帝和朝局影响。

    世祖皇帝虽然命令禁止任何臣子参与皇位传承的讨论。

    但是仍然努力在规则设计上避免这种情况。

    仁武朝以后得皇帝继承人的筛选,在储位教育的时候就不会关注考试分数,拿到及格的评价就算是入选了。

    在施政实训阶段的时候,也不看实训的时候的评级高低,只要不被淘汰就算是入选。

    就是要避免老师和考成负责人对此产生影响。

    这些皇子“入选”之后,最终选择谁来继承,只看是否“如朕意”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