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三九章 战争与经济-《大明1805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楚玉强理所当然的分管大食服装商行、奢侈品服装品牌经营、石油化工产成品的经营。

    同时还兼任礼部和鸿胪寺的顾问,可以为外文艺宣传方面提供咨询和建议。

    在这些事务上,楚玉强都是绝对的专家,在全世界都是能排上号的。

    楚玉强现在也已经回到了本土,在应天府新都城的大食服装商行总部工作。

    拥有直接向大明皇帝写报告,直接请求通电话和请见的资格。

    他在全世界都是最顶级的商业精英和上层人物了。

    杨海平的消息首先发到了楚玉强面前。

    楚玉强看完之后,没有过多的考虑就直接打电话给通政司,要求直接面见皇帝了。

    楚玉强的商业头脑非常敏锐,不然也不会走到这一步。

    相应的,他对社会和政治层面的事情,也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。

    大明在普鲁士的产业的人员,是否参与普鲁士民间庆祝战争胜利的活动,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商业决策。

    大公元年二月七日下午两点,朱靖垣在自己的办公室接见了楚玉强。

    朱靖垣首先看了楚玉强转交过来的黄海平的报告。

    然后就陷入了别人无法理解的思考。

    朱靖垣想起了前世的很多事情。

    楚玉强也在偷偷的观察朱靖垣的反应。

    发现皇帝看完报告之后就陷入了沉思,就知道自己专门来请示皇帝是非常正确的选择。

    因为皇帝真的在意和重视这件事情。

    如果自己直接做了决定,而没有再来专门请示皇帝,等到以后这件事情通过其他途径传到皇帝面前,对于自己而言可绝对不是什么好事。

    就算是皇帝不会因此责备或者是惩戒自己,但却会展现出自己的思维防御并不完全符合他的喜好的印象。

    现场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,朱靖垣问出了一个让楚玉强稍微有点意外的问题:

    “老楚啊,在你看来,普鲁士的普通百姓,他们愿不愿意参加这种庆祝活动呢?”

    楚玉强明显一愣,然后迅速的考虑了几种可能和几种思考的角度:

    “禀陛下,属下以为,普鲁士的百姓是愿意参加这种活动的。

    “就算是这些民间厂商的东家和掌柜们不去组织,也很可能会有百姓自发的搞一些小规模的庆贺活动。

    “比如说小型聚会和宴会,或者是对外张挂一些旗帜,甚至于举行室外游行。”

    “因为普鲁士的对外战争,确实让他们直接或者间接获益了。

    “直接的就是国债的利息,间接的就是战争需求带来的生产需求,让他们获得的额外工钱。

    “他们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,国家开始准备战争,他们的生活压力就减小了。

    “国家战争胜利之后,他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好。

    “这才只是第一次战争胜利,等到他们体会到战争胜利直接带来的利益之后,在这种事情上会更加的热情。

    “等到普鲁士在战场上战胜奥地利的时……

    “很可能不需要商人专门去组织,当地百姓就会自发的举行大规模游行了。”

    朱靖垣听完之后放下了手中的报告,给楚玉强下达了一些看似与杨海平的请示无关的命令:

    “让鸿胪寺和礼部安排人,带上最好的拍摄和录像设备,到普鲁士的各大城市去。

    “从多个方面记录普鲁士人在战争期间和之后的生活变化。

    “着重记录一下那些庆祝活动。”

    楚玉强听了之后非常认真的答应着:

    “属下谨记。”

    楚玉强在这种事情上也是有天赋的,所以不需要朱靖垣把话说完,就已经明白了朱靖垣的目的。

    这些录像和照片都是未来的“罪证”。

    是大明以后要对泰西出兵的时候,可以打出来的做到师出有名的罪状。

    也是战争结束之后,惩治他们的证据和理由。

    朱靖垣先安排了这件自己更加在意的事情,最后才回复了杨海平请示的问题:

    “大明在普鲁士的所有皇室和官营产业的管理者,不得参加任何相关活动的组织。

    “大明民间厂商在普鲁士拥有的产业,也不建议他们参加相关活动的组织。

    “在普鲁士的普通大明人,同样不得参加任何庆祝活动。

    “一经发现,相关管理人员和大明员工,直接开除所有大明皇室和官营产业之外,相关产业永不叙用这些人员。

    “但是大明在普鲁士的产业中的普通普鲁士人,如果想要参与相关的活动,大明的管理人员应当予以方便。

    “那是他们普鲁士人自己国家内部的事情,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。

    “相应的,以后其他国家内部的战争相关的活动,除非得到我的直接许可,否则都按照这个标准执行。”

    朱靖垣的这些命令,与楚玉强自己事先考虑的方案基本相同。

    大明的产业不参与活动组织,也不允许大明人直接参加,是大明官方不支持这种战争的表态。

    但允许产业内的普鲁士人单独参加活动,是也不反对他们搞这种活动。

    楚玉强心中有数的同时,再次非常认真的躬身答应着:

    “属下谨记。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